每场审判都是一种鉴戒,教育人们不要满怀仇恨;同时也是一种警告,提醒今后数代尚未出生的世人,人们有可能对同类施加何等暴行。
人性弱点和人的潜能是人文作品的两个永恒主题。无论是人性之卑劣的下限,还是人的潜质的上限,通常都要在极端的环境中才会爆发。历史上能够集中体现这两种状态的情况只有战争,尤其是二战战场和德国、日本的集中营。说到集中营,我们最熟悉的自然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不过后面提到的菲律宾巴拉望日本集中营,也在战争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揭露了人类的贪婪和无耻究竟可以到达怎样的程度,同时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德国人反思态度的认知。
主人公维克托·卡佩休斯出生在罗马尼亚的一个小镇。在二战爆发前,他按部就班地读书、上班。他是化工巨头拜耳公司的光荣一员,作为药品推销员兢兢业业,对包括犹太人在内的所有客户都殷勤有加,甚至还与一个犹太医生家庭成为密友。
然而战争爆发之后,卡佩休斯几乎变了一个人。他加入了党卫军,辗转于各个集中营服役,最后来到最大的死亡营奥斯维辛担任药剂师。很少有人知道,奥斯维辛其实是拜耳与纳粹的合作结晶:纳粹负责管理犹太人,药业巨头负责奴役犹太人,直到他们活活累死为止。
奥斯维辛的屠戮职能赋予了卡佩休斯生杀大权,他因此能够在集中营火车站挑出犯人送进毒气室。在选择杀死谁的时候,卡佩休斯的决定非常随意,经常毫无理由地将一个家庭或一对夫妻分开,一半分到左边立即处死,另一半分到右边暂免一死。最让人心寒的是,其中许多家庭还都是曾经与他相识的犹太人。
他明知道自己只要挥一挥手,被分到左边的人就能幸免于难,但他却一边笑容可掬地出言安慰,一边亲手将昔日的朋友、同事和他们的妻儿老小送进毒气室。
此外,令人发指的是,卡佩休斯为了从犯人身上敛财,竟选择在药房偷窃死人的金牙。由于需要处理的尸体实在太多,集中营的医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取出金牙,他们就只能非常粗暴地撬掉牙齿,不顾人的下颚、牙龈和骨肉还都黏连其上。
想象一下,卡佩休斯在一堆骨肉相连的死人牙齿中间,翻找每一颗金牙,并不时拽出假牙掂量一番,是一种怎样的恐怖电影场景。
战后的德国举行了一场针对奥斯维辛军官的审判,卡佩休斯是唯一戴着墨镜、时常在法庭上狂笑不止的罪犯。让他做出此举的原因至今成谜,但读者不妨从字里行间推测主角心理,得出自己的答案。其实,不仅卡佩休斯,连德国民众对大屠杀的反应也让人大跌眼镜。被释放后的卡佩休斯首次在音乐节上露面时,人们竟然都站起来为他鼓掌,仿佛迎接凯旋的英雄,压根儿不把他视为凶手。战争刚结束时,普通德国人对待罪恶的这种冷漠、麻木,或许值得每个时代的人们反思。
以上就是《药剂师》的主要内容,它没有像其他大屠杀历史一样,从受害者的立场审视罪恶,而是以一个反面小人物的视角,去书写纳粹分子的作恶经历。从选题到成书,英国作者帕特里夏·波斯纳花费了近30年。她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涵盖英语、德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和希伯来语,其中包括大量新近解密档案。面对这些散布世界各地的信息,作者像写作侦探小说一样将它们串联起来,以卡佩休斯的口吻、勾结纳粹的工业家的语气、犹太幸存者的感受,以及抓捕纳粹余孽的情报员和检察官的立场,讲述不同版本的大屠杀故事。正是因其独特、高超的写作手法,外界将本书誉为“大屠杀历史里程碑”。
如果说《药剂师》探索了人性之恶的底线,那么《死里逃生》则测量了生存意志的高度。它展示了一群人如何在生死线上挣扎,而他们对生的渴望又是怎样激发出最大潜能的。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底。二战已临近结束,美军将对盘踞在菲律宾的日军发动进攻,但那时仍有150名美国战俘被留在巴拉望岛上的集中营,无人问津。
他们每天的工作是在炎炎烈日下徒手建机场,粮食只是混着杂草的稀汤,疟疾时常肆虐营地,即使这样他们仍在想方设法地活下去,保证自己别生病。然而,他们最后的结局却是被日军赶进他们亲手挖掘的壕沟,浇上汽油、活活烧死。
不过,仍有大约30名战俘冲出了火海,逃到岩石遍布的海滩。但接下来,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更加血腥的猎捕。从岩洞或礁石洞中暴露的战俘,将被日军捅上无数刀再活活烧死。
一个叫莫·迪尔的战俘已经在逃跑途中身中两枪,但日本士兵发现他时,仍然毫无怜悯之心,像对待其他战俘一样采取血腥手段折磨他。迪尔在刺刀下连连求饶,发出凄厉的惨叫,没过几分钟就不成人形了。幸运的是,突然响起的枪声转移了敌人的注意力。日本兵以为迪尔必死无疑,就戳了最后一刀将他推下悬崖,朝枪声响起的地方走去。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惊人的求生意志让迪尔活了下来,并拖着残破的身躯爬到安全之地。
另一个战俘麦克多尔藏到了巨大的垃圾堆。尽管那里臭气熏天,他还是不顾一切地钻了进去,扭动着赤裸的身体挤到垃圾深处,还要克制着自己不要吐出来。过了没多久,另外两个俘虏也躲了进来,就趴在麦克多尔的附近。虐杀的场面、同伴的惨叫终于使另外两个意志没那么坚强的美国人崩溃了,他们冲出了垃圾堆,很快被日本兵击毙。
集中营最后的150名美军战俘中,只有前面提到的迪·莫尔、麦克多尔,以及另外9人逃过了日军搜捕,渡海逃出生天。巴拉望大屠杀促使美军立即采取行动,在日军对其他集中营的美国战俘下手之前,迅速解救俘虏。但是在施暴者这一方,那些参与了大屠杀的日本士兵中,仅有极少数人为暴行忏悔。他们的傲慢、残忍、自私,只能让中国人更直观地认识那场战争,以及战争中的日本人。
《死里逃生》的作者是美国人斯蒂芬·穆尔。这位军事历史专家专攻太平洋战争史,并且得到了美军官方的高度认可。例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方杂志如此盛赞穆尔:半个世纪以来,在关于太平洋战争的海量著作中,斯蒂芬·穆尔的作品已是其中的主要军史经典。他是第一流的权威作家,为二战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震撼人心”、“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些溢美之词,则是业内人士对《死里逃生》的广泛评价。美国官方历史学家麦克马纳斯直接称它为“大家之笔”,但最有分量的同类推荐来自两本杂志——《二战史》与《海军史》。对于全球军迷来说,《二战史》是权威的代名词,它对战史图书的评价无可置疑。《海军史》则由美国海军研究所创办,前北约司令目前担任这家机构的主席,所以《死里逃生》实际上是美国官方高度认可的战争史作品。
比吃鸡残酷100倍的绝地求生,早已在二战中上演过无数次,《奥斯维辛的药剂师》和《死里逃生》,你一定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