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有关“文明的冲突”的讨论,在中美高层的圈子里大热,很大程度上,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双方的顶层思维。
在刚刚结束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总书记的演讲获得了国内外广泛的热议:“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我们要承认文明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资海派十几年来,都非常关注和重视这类题材,引进出版了包括《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弗里德曼说,下一个一百年地缘大冲突》《国家兴衰》等重磅作品,获得了社会各界学者专家广泛的支持和讨论。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选自《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先生对《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的解读,对于中国如何化解大国关系中“文明的冲突”,本文从地理地缘的视角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大门。
以下为吴晨先生对本书的解读
就大国关系而言,中国最重要的大国关系有四组: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国和东亚的关系(中日、中韩、中朝),以及中印关系。
◆ ◆ ◆ ◆
中美关系
“上战伐谋”,以静制动
◆ ◆ ◆ ◆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市场,中美之间的经贸人文技术往来在改革开放40年是空前的。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有关中美之间是否将互为对手的“修昔底德陷阱”(挑战者与在位者必有一战)的讨论就变得越来越多。
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Huntington)在《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Civilizations)中提出,全球化的确促进了全球的一体化,但是在另一层面也强化了文明的冲突。
“修昔底德陷阱”也好,“美国和平”(Pax Americana,意思是美国武力独大所主导的全球化带来的和平,与当年罗马帝国时罗马带来的和平类似)也罢,中美关系的确应该从跳出老大帝国与崛起中的挑战者这一视角来观察。
《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作者卡普兰认为,罗马最终的衰落是因为它并没有做好放弃霸权的准备。美国如果要学习罗马的话,就应该及早“以退为进”,一方面需要在自己的后院帮助发展南方毗邻的墨西哥,另一方面需要在全球层面更多合纵连横而不是做四处灭火的国际警察。
了解到这一点,中美关系就不应该是选择去正面的冲突,而是要做知己知彼的准备。强权、霸权、崛起,归根结底仍然是“上战伐谋”,要能以静制动,预判并影响到对手的行为。
◆ ◆ ◆ ◆
中俄关系
促使东北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极
◆ ◆ ◆ ◆
中俄关系很重要,因为俄罗斯是中国从西北到东北的最大的邻国。理解中俄关系,首先要理解俄罗斯因为缺乏安全感的地理、从扩张中谋求安全的历史和依赖大宗商品的经济现实。
恰恰是俄罗斯没有明显的地理边界,也就是缺乏可以保护她的地理屏障,俄罗斯长久以来为了谋求生存,必须保持扩张的姿态 ,西向欧洲,南向高加索、阿富汗、印度洋(寻求暖洋港口),东向西伯利亚与中日朝为邻。
中俄关系有两点值得观察。首先是中亚。中亚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苏联解体之后对俄罗斯的向心力很强,年轻人也都愿意到俄罗斯工作。现在,中国市场对中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无论是中国对中亚油气资源需的求不断增长,还是中国对中亚基础设施的投资,都意味着中国的影响力与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有了交叉。
其次是远东。西伯利亚的幅员两倍于欧洲,却只有670多万人,未来甚至可能下降到只有450多万人。国境以南,中国东北有一亿人,与西伯利亚地区相比,人口密度是62比1。如此不平衡的人口和经济,容易产生不稳定的张力。
卡普兰在《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中预言,俄罗斯如果向远东倾斜,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参崴)可以成为东北亚的中心。如果日本海沿岸的日本、统一的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可以成为开放自由区,那么东北亚将成为整个全球经济的一极。
这是非常宏大的设想,却仍然要从历史地理的现实去考察,也牵涉到中国的第三组重要的大国关系:中国和东亚的关系。
◆ ◆ ◆ ◆
中国与东亚
钥匙在朝鲜半岛
◆ ◆ ◆ ◆
中日和中韩在改革开放40年经贸人文投资往来日益密切,中日韩的发展模式都是延续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外向型经济的模式,产业链的发展也把中日韩的产业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和东亚关系的经济支柱。
从这一点出发,再去观察卡普兰所提出的东北亚开放自由区,中国会是最大的受益者。但解决东北亚问题的钥匙在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统一对中国总体而言有利,美军再也没有了在韩国驻军的理由。中韩之间已经是互为数一数二大的贸易国,统一的朝鲜半岛只会增强这种贸易的纽带。
中日关系同样需要重新审视。日本大幅开放对华旅游签证以来,中国前往日本旅游的人数逐年上升,2018年可能突破400万人。日本一下子吸引了这么多中国人,人际间文化交流的加深是最大的收获。
同样从历史地理的视角,“以日为师”一百多年来,日本仍然有太多值得中国发展借鉴的因素:如何处理老龄化和少子化就是一例。在中美大国关系中,重新思考中日关系,需要新思维。
◆ ◆ ◆ ◆
中印关系
处理好各自影响力投射范围
◆ ◆ ◆ ◆
卡普兰在《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中预言,全球未来的大国关系首先要看美国、中国和印度这三个国家。
与紧张的印巴关系不同(既有血腥印巴分治留下的心理创伤,也有地缘政治相邻的纠葛——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与印度的恒河流域只相距200多英里),中印之间,更多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竞争。卡普兰也承认,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在历史上让中印之间几乎隔绝,两国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多少历史的因素,中印在历史上的交流曾留下美谈——从印度东来的佛教,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影响是深远的。
所以理解中印关系,还是要回到印度的历史地理中去。印度如果要成为全球大国,必须要把自己的投射范围,扩到向东到孟加拉,西到阿富汗,北到尼泊尔,南部直下印度洋。这种投射范围,与中国影响力的投射范围必然有交叉。如何处理好这种交叉,是中印关系的关键,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END
本文作者
吴晨
现任《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曾任英国经济学人集团欧洲金融(亚太区)总编辑;《财务总监》杂志主编
美国加州大学亚太国际研究硕士
美国俄亥俄大学新闻学硕士
延伸阅读
值得比对阅读的三本重磅图书组合,涵盖历史地理、国运兴衰、战略预测三个维度的观点碰撞,一次读懂大国地缘及东西方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
作者: [美]罗伯特· D.卡普兰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译者: 涵朴
出版时间: 2013-6
ISBN: 9787218086415
《国家兴衰》
作者: [美]鲁奇尔 · 夏尔马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译者: 鲍栋 / 刘寅龙
出版时间: 2018-12
ISBN: 9787510465741
《弗里德曼说,下一个一百年地缘大冲突》
作者: [美]乔治 · 弗里德曼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译者: 魏宗雷 / 杰宁娜
出版年: 2017-1
ISBN: 9787218113449
(本文中所解读的出版物由海派阅读独家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