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5年前(1944年6月6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军队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每年诺曼底登陆的纪念日,各家媒体都会推出相关的纪念文章,但这些文章很多都囿于攻守双方战略上的活动以及登陆的历史意义。今天小编来和大家分享一篇角度新颖的文章,从美国陆军第1步兵师一名普通士兵的角度去经历登陆的那一刻,以及他与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登陆期间的互动。
威廉·M. 凯斯(William M. Kays)出生于1920年,1938年入学斯坦福大学工程系,并成为该校美军预备役军官训练营的学员。1942年毕业后,凯斯成为了美国陆军第1步兵师的一名基层军官,并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在登陆期间,凯斯与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同乘一艘登陆艇登陆海滩。在卡帕拍摄并幸存下来的11张登陆当天的照片中(卡帕一共拍摄了108张照片,但由于暗房操作员工作失误,其他照片的底片都被烤焦毁坏掉了),凯斯出现在了其中5张上。二战结束后,凯斯再次入学斯坦福大学,最终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他此后一直任教于该校,并在1972—1984年间担任该校工程系系主任。2018年9月27日,凯斯去世,享年98岁。
D-Day当天凌晨3点,我离开“萨缪尔·蔡斯号”运兵船,登上一艘登陆艇。我们的登陆目标是奥马哈海滩。我当时是第1步兵师第1战斗工程兵营的一名中尉,并担任该师第16步兵团1营营长艾德蒙·德利斯科尔少校的联络官。登陆期间我的任务是紧随德利斯科尔少校,使他能够随时与工程兵保持通讯。
第16步兵团的两个营(2营和3营)会先于我们进行第一波登陆,我们营会在第一波登陆后大约1小时,也就是7:30左右登陆。我们当时认为,滩头的敌军那时候已经被清扫掉了,我们到时候的任务是从滩头向内陆推进几百码,然后由工程兵负责推土填反坦克壕、排雷、清除大量的铁丝网,为步兵和机械化部队提供支持。
我和1营指挥部乘的是同一艘登陆艇。德利斯科尔少校和其他作战军官站在登陆艇的最前面。我在登陆艇的最后面,和我在一起的还有我的无线电话务员多伊尔和通信员菲茨沃特(我只知道他们的姓)。
我发现站在我后面的是《生活》杂志的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我曾在“萨缪尔·蔡斯号”看到过他。
罗伯特·卡帕,诺曼底登陆当天
卡帕在登陆当天拍摄于“萨缪尔·蔡斯号”上的一张照片(戴眼镜的是本文作者威廉·凯斯)
我们的登陆艇不断在附近转圈,等待其他登陆艇做好准备。在漫长的等待后,登陆艇开始向滩头驶去。我们距离滩头大约有15英里。天这时已经破晓,我们能看到其他登陆艇和一些舰只。那天天很阴,大家都不怎么吭声,也没有人说笑。
计划登陆的时间越来越近,我们抬头望天,期望看到大批飞去轰炸滩头的轰炸机,但除了阴云,空中什么也没有。这使我有些不安,不过程度不算很严重,因为我仍相信轰炸机群和军舰的舰炮已经对滩头的德军给予了很大的打击。我认为轰炸和炮击已经炸毁了滩头上的所有铁丝网和地雷,我们将面对的是德军的第二道防线和他们的反扑。
当距离海滩还有2~3英里时,卡帕和我望向滩头,看到到处都是黑烟和溅起的水柱。卡帕和我说:“肯定是滩头的工程兵在炸毁各种障碍物。”但我当时觉得那些爆炸更像是德军的炮火引起的,不过我没有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因为我和他当时都不想多说话。
自那以后,所有人都俯下了身,因此看不到太多艇外的情况。突然,我听到了非常响的机枪声。子弹打在了我们的登陆艇上。登陆艇的舵手大声喊道:“少校,你希望在哪里登陆?”德利斯科尔少校将手狠狠挥向右边,他认为与计划的线路相比,我们的线路偏左了。
登陆艇向右转了一个很大的弯,艇体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倾斜。滩头上的一幕立刻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我们看到滩头上有大量的反坦克和反登陆艇的障碍物,全都完好无损。水中还有几辆坦克。但在那段很短的时间里,真正吸引住我注意力的是人,趴在滩头的人,以及人的尸体,横七竖八的尸体。那一刻,我立刻就明白,那里就是最前线,第一波攻击没有成功攻占滩头!
登陆艇继续向前驶,越来越多的子弹打在艇身上。最终,舵手将登陆艇停在了两个障碍物之间。我看到登陆艇周围的水中有很多尸体,这些人明显是在水中溺亡的。我的无线电话务员多伊尔惊恐得大叫了起来。他背着沉重的电台,所以担心自己会溺死在深水里。他向菲茨沃特喊道:“帮我把这东西解下来!”我知道接下来面临的将会是什么,但没时间多想,只是不断提醒自己:“以最快的速度下艇,以最快的速度从这该死的艇上下去。”有人帮多伊尔卸下了电台。多伊尔和菲茨沃特决定两人各提电台的一根背带下艇登陆。
登陆艇放下了艇首的挡板。卡帕和我位于登陆艇的右后方,因此会从艇的右边下艇。我顺利地从艇的右边下来,并且相信多伊尔、菲茨沃特和卡帕都在我的后面。
直到1944年7月,凯斯才知道卡帕拍下了他登陆时的照片。他是在海外版的《生活》杂志上看到这张照片的。照片中黄色箭头标出的是凯斯,他身后手提电台背带的是多伊尔和菲茨沃特。
我的脑中一下就浮现出了电影《西线无战事》中的画面:法军士兵和德军士兵分别爬出战壕,在敌方的炮火下向对方发起冲锋。我在1930年(电影上映的那一年)时看过这部电影。当时我10岁,对电影印象深刻。我把在电影中的所见告诉了我的小伙伴。我们因此玩起了打仗的游戏。我们人手一把玩具手枪,有一个小伙伴还有一挺“机枪”。我们还假装被子弹打中,倒在院子里。当时的我认为,自己长大后绝不会经历这样的一幕。
我涉水向前跑,奔向前方50码左右的一辆坦克。就在这时,机枪子弹打在了我前方的水中离我非常近的地方。子弹似乎是从右边方向的机枪打过来的。我赶紧往左边跑,那个方向有三辆坦克。
浪很大。我环顾四周,发现多伊尔和菲茨沃特就在我后面。我们隐蔽在一辆坦克的后面,避开德军的机枪火力。我转过头往左看,发现卡帕在20~30码以外的另一辆坦克后面,但他没有躲闪德军的机枪子弹,而是拿着相机在向各个方向拍照。就在这时,我看到他把相机对准了我。
“卡帕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拍下了四张照片,记录下了我奔向一辆坦克隐蔽的过程”,凯斯后来回忆道。在拍下这些照片后,登陆艇的舵手将卡帕推下了登陆艇。
这张照片的正中有三辆坦克。“我奔向了第一辆坦克,并隐蔽在它的左后方”,凯斯后来回忆道。没过多久,他看到卡帕躲在涂有“10”的那辆坦克(由谢尔曼坦克改装而来,用于涉水牵引)后面拍照。
凯斯左手提着自己的装备,经常身体右倾,尽量避免装备被水打湿。这个独特的动作使他很容易被辨识出来。
同样也在这时,我发现自己周围时不时的会冒起黑烟并溅起水柱。德军在向我们发射枪榴弹!他们可能是想打掉我们隐蔽的这辆坦克。我们三个人于是奔向另一辆坦克。我发现德利斯科尔少校也在那里。这时的我仍然不知道我们究竟是在哪里登陆的,因此问德利斯科尔:“少校,我们这是在哪儿?”他回答说:“我不知道,但我们必须赶紧离开这里。”
我们沿着海岸线往右跑了100码。在那里,我看到了可怕的一幕:受伤的人和人的尸体,有的已经被炮弹炸得面目全非。一队队的医务兵正在救治伤员,还有一些人在用带轮的小车搬运弹药。我没有听到哭喊声,实际上,在我的印象中,当时没有听到任何人发出的声音:每个人似乎都被惊呆了,承受了巨大的创伤,因此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沉静中。
我又想起了《西线无战事》。我当时想:“现在是1917年,我得向前冲锋。”于是我向前冲去。(节选自双月刊《二战》杂志,2019年 5 & 6月期)
目睹战争
影像拥有惊人的力量。罗伯特·卡帕等优秀的战地摄影师拍下的一张张照片把战争和武装冲突的残酷呈现在了大众的面前,每一张照片都在呼吁和平。
西班牙 1936 拍摄者:罗伯特·卡帕
中国上海 1937 拍摄者:王小亭
法国马赛 1940 拍摄者:未知
法国诺曼底 1944 拍摄者:罗伯特·卡帕
塞班岛 1944 拍摄者:尤金·史密斯
德国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 1945 拍摄者:乔治·罗杰
韩国 1951 拍摄者:温纳·比肖夫
越南美莱村 1968 拍摄者:罗纳德·哈伯利
越南盏盘 1972 拍摄者:黄公崴
尼加拉瓜 1988 拍摄者:苏珊·梅塞拉斯
科威特与伊拉克边境 1991 拍摄者:肯尼斯·贾莱克
波斯尼亚 1992 拍摄者:罗恩·哈维夫
阿富汗喀布尔 1992 拍摄者:阿巴斯·阿塔尔
黎巴嫩2013 拍摄者:洛伦佐·梅洛尼
叙利亚 2015 图源:法新社
阅读战争
不止是照片,文字也同样有强大的情感冲击力。从很多图书佳作中,我们都能读出战争亲历者所经历的痛苦、悲伤、绝望、愤怒,以及他们做出的英勇牺牲。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牛津大学现代中国历史与政治学教授讲述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宏观与微观特写元素兼有。
《“二战”解放三部曲》(《破晓的军队》《战斗的日子》《黎明的炮声》)三度普利策奖得主有关二战整个西线战场的鸿篇巨著。获奖无数。
《巨浪上的舰队 : 海陆空三军血战太平洋1944~1945年》美国二战海军史权威史诗级巨著。获得前北约盟军司令、美国前海军部长等高级将领和官员盛赞。
《广岛倒计时:核爆前惊心动魄的21天》豆瓣读者评论:“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作者的写作充满了画面感和镜头感,令人惊叹。难以想象背后做了多少细致的采访和文献研究,太厉害了。”《真探》导演凯瑞·福永即将开拍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维克托·卡佩休斯传》“他明知道只要自己挥一挥手,那些分到左边的人们就会幸免于难。但是他却一边笑容可掬地出言安慰,一边亲手将昔日的朋友、同事和他们的妻儿老小送进毒气室。”
《IBM和纳粹》“希特勒通过战时经济所犯下的罪行,我们自己的一家美国公司也脱不了干系……因此,IBM和纳粹是一伙的。”——哈罗德·J. 卡特 美国联邦政府负责调查IBM与敌国进行贸易的首席调查官布拉德·皮特正在筹拍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记者之父”(揭露“水门事件”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语)耗时10余春秋完成的巨著,全面描绘和剖析这场 “为平局而死” 的战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中所解读的出版物由海派阅读独家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