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人民币的使用和人民币下一步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和美元有互补性。
周小川称,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在美元发生,美元波动了,流动性不足了,创造了机会大家就寻求使用人民币。
周小川表示,从当时自己做央行行长角度来讲,那个时点出现对于人民币的需求超出事前的预料。大家既然有需求,对于全球的贸易结算、贸易融资、对于邻国金融信心的稳定有好处,我们就推进。推进过程中,有的阶段美元或者欧元表现非常好,这时市场参与者会觉得这挺好的,就有一个互补的过程。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
那么人民币会不会很快取代美元呢?下面内容来自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黄益平为《即将爆发的货币战争》撰写的书评《人民币不会很快取代美元》,希望能够为最近在动荡的金融市场中沉浮的人们带来一些启发。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成为热点
2007—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美元国际地位的可持续性成为国际经济界的一个热门话题。2009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文提出国别货币担当国际货币角色的内在逻辑矛盾,更是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的讨论推向了新的高潮。同时,联合国秘书长任命一个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斯蒂格利茨为主席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余永定也是这个委员会的委员。
二、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动摇
最早系统性地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可持续性提出疑问的是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他的结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美元价值要稳定,就很难长期承担国际货币的责任。但如果美元要承担国际货币的责任,美元的价值就无法稳定。这就是所谓的“特里芬两难”。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既然美元要发挥世界货币的功能,就需要向全世界不停地释放流动性,而最为易行的方法就是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即进口远远超过出口。但这同时也意味着美国对外的负债将不断增加。而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增长,对美元流动性的需求越来越大,美国只能通过越来越大的经常项目逆差来提供流动性。一旦美国经济负债达到相当的高度,国际市场就会对美元价值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
罗伯特·特里芬
后来的很多学者对“特里芬两难”做了修正,经常项目逆差并非美国向国际经济提供流动性的唯一渠道,海外援助、投资、贷款等同样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即便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另一个问题更难解决:负责制定美元货币政策的美联储只关注美国经济状况,只向美国国会负责。但美联储制定的政策却会实实在在地广泛影响到世界经济,也就是说,美联储决策的外部溢出效应非常明显。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美国感冒,大家跟着吃药”。前一段时间,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现在开始退出,它做“实施”与“退出”决定的时候考虑的就是美国的经济状况,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有的经济甚至已经被吓出了毛病。
次债危机期间以及之后的经历也清楚地验证了普拉萨德的观点。每当全球金融风险提高,国际金融市场对“安全资产”的需求增加,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就被进一步增强,即便是在美国次债危机加重的时候也是如此。道理很简单,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出现比美国国债更安全的金融资产。正如普拉萨德在书中所指出的,很多国家不喜欢美元继续统治国际金融市场,但它们干预外汇市场、积累外汇储备,最后却进一步支持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在很多新兴市场经济,确实有人担心央行持有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主要就是美国国债,这些资产未来能否保值是个问题。过去十几年,很多央行开始分散投资,但最后都是得不偿失。不是风险太高,比如欧元区资产,就是流动性太差,比如新兴市场国债。最后发现还真是没有比美元更安全、流动性更充裕的市场。
三、国际货币的新出路
假如世界经济放弃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用什么呢?周小川和斯蒂格利茨都建议强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这个建议有一定的革命性,但实施起来难度也很大。目前的SDR只是几个主要货币汇率的加权平均,其实并没有独立的汇率。更重要的是,目前没有任何以SDR计价的资产。如果要把SDR改造成国际储备货币,那至少得有一个全球央行,无论是新建一个机构还是改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起码从政治上看短期内毫无可能性。那么另一种选择是走向多元国际储备货币,比如将来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共同承担主要国际储备的责任。应该说,这个可能性要大于另外建立一个超国别的货币。不过,现在的问题是欧元已经自身难保,虽然目前还不至于垮台,起码短期内很难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
四、人民币能否取代美元
那人民币能不能承担这个历史责任呢?短期内恐怕也无这个可能。之前,我和普拉萨德同时作为研究人员参与了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课题,我们在这一点上的看法完全是一致的。国内外有不少专家觉得美元已经日薄西山,下一个就该轮到人民币了。特别是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快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几乎是指日可待了。殊不知,经济规模只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众多变量之一,有时候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变量。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世界第二、三、四大经济体(即英国、德国和法国)之和,但美元并非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元地位的崛起,得益于1913年成立的美联储促进了金融问题的解决,还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向交战双方提供融资,终于让美元走向了世界。
《即将爆发的货币战争》作者:埃斯瓦尔·S. 普拉萨德
王戴黎、樊纲和我曾经做过一个数量分析,测算人民币在今天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能够占到多少份额?我们首先用其他储备货币国家的数据做了一组回归,然后代入中国的数据来做测算。假如经济规模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那么人民币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比重也许可以达到12%,但如果决定因素包含了金融市场的规模、深度,汇率的灵活度,资本项目的开放度,以及经济自由度等,测算出来的人民币的比重就会不断下降。如果把所有因素都放在模型里面,今天人民币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比重大概是2%。横向比较,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而如何从2%升到12%,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保持经济增长,提高开放度,金融市场化,甚至政治改革。即便所有这些都做了,人民币是否就能取代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也很难说。
普拉萨德的新著的意义在于指出了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美元还将主宰世界经济。当然,普拉萨德并非仅仅是那个指出皇帝没有穿新衣的小孩,作为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官、全球最著名的国际金融问题专家之一,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分析都是富有深意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普拉萨德也是一个中国经济专家,曾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中国处处长多年,对中国经济有十分丰富的观察,更有相当独到的见解。这样一本兼具理论、市场与政策的新著,值得大家仔细阅读、体会。
- 破解美元套牢全球金融市场,寻找投资与财富避险天堂!
- A股市场暴涨又暴跌,国际资本如何被揪住狐狸尾巴?
- 油价跳水、金价跳楼,新兴货币竞相贬值,美元凭什么风景独好?
- “一带”出海,“一路”西进,人民币如何借道前行?
本书全面剖析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并以资本流动和SDR储备货币为切入点,潜入金融危机跌宕起伏的深水区,探讨人民币与美元未来的竞合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