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7 日晚上,日本军队开始在宛平周边地区开火。这件事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在平津地区,外国军队开展军事演习的权利是得到过认可的。但这一次日本军队似乎是变本加厉。当地日军指挥官宣称他的一个士兵失踪了,要求进入宛平搜查。这几乎是在明目张胆地指责:一定是中国人绑架或杀害了这名士兵。在过去几年里,日本人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对中国军队提出要求,而且这些要求一般都会得到满足。但这一次,宋哲元的军队拒绝了,于是一次低级别、小规模的战斗打响了。这次小小的冲突似乎会很快停息,就像以往那样,许多这样的冲突常常在中方做出退让后就平息了。然而这一次,远在华中地区的蒋介石却下定了决心要做出不同的反应。
————摘自《中国,被遗忘的盟友》第4章
中资历史喵登场了,各位看官感谢捧场。
又是一个七七事变周年祭,除了铺天盖地“勿忘国耻”的口号,不知道你对抗战是否有过更具体的认识?总之历史喵是有的。因为最近一部热播的抗战良心剧《爱国者》,本喵对当时被忽视的个体有了新发现。
由于这部电视剧借用了杨靖宇将军的相关史实细节构建剧情、塑造人物,所以钟爱此剧的观众在追剧之余还动手翻起了历史资料。一位网友甚至掘地三尺把中共特科代号和地下党核心成员的名单也挖了出来,当时代号为5,化名“伍豪”的周总理就在这份名单上。
作为资深历史迷,本喵难免也要深度学习一遍杨靖宇将军的生平事迹。原来他除了坚毅的品格异于常人,还非常智慧地创造了密营(注:抗联在深山老林中的多处秘密营地,储存着粮食、枪械、药品等物资,能够为随时转移此地的部队提供修整和补给)这条东部抗联的独特生命补给线。此外,杨靖宇还拥有出色的语言天赋,否则一个河南人不会一到东北就学会东北话,与那里的老乡打成一片。更可能让你惊奇的是,他还具备歌词写作才华,而且是抗日联军中少有的革命诗人。除了这些,我还查到了出卖杨靖宇的汉奸,他们的下场除了大快人心,还会让你拍案叫绝:这名叛徒在战后重新混入抗日队伍,于1951年和另一名叛徒意外遭遇;二人互相认出却佯装不识,但都在第二天分别举报了对方,结果双双被新中国政府枪毙。在此之前我们实在很难想到杨靖宇也有铁汉柔情的一面,更没料到汉奸竟会死于囚徒困境!
其实借上面这两个例子,历史喵想说,抗战不是冰冷纪念碑上的浮雕群像,抗战中的各种角色也不是脸谱化的符号。历史也有温度,因为它的主体是人。一个英雄鲜为人知的一面,或者一个汉奸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都能把我们拉出“抗战”一词所潜藏的抽象性,那么在那个年代,决定国家命运的领袖乃至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是否呈现过更加丰富的面貌?局势、时运和复杂的人性,如何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影响现在的中国?中资海派的经典图书《中国,被遗忘的盟友》就从个体、国际政局和当代现实的层面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本书作者拉纳·米特标签众多,是 “新一代中国通”,还是西方中国抗战史研究的新生权威,38岁即成为当时牛津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他于2007年创立的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在2014年升格为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是他倾十余年之功完稿的著作,不仅被西方读者认为是英语世界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中国抗日战争史,还曾随作者一起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文社科类图书的知名译者陆大鹏在访问拉纳·米特时也重点提及本书。
了解相关信息,请点击中资海派微信平台文章:
《“七七事变”80周年祭:血泪和抗争不应被遗忘》(新闻联播报道)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所论述的中国抗战史兼备宏观和微观视角,作者既为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定性,又以解密档案、日记和报刊等一手资料补充了关键人物的不同侧面以及普通民众的苦难。
首先在个体的层面上,拉纳·米特认为抗日战争是毛泽东、蒋介石和汪精卫的人生转折点,他们都在这一时期用各自方式“实践各自对一个自由、现代化中国的设想”,也都是爱国者。虽然很多人可能对汪精卫有所保留,但作者着墨最多的蒋介石必定会让你重新认识这位“消极抗日分子”。与我们的传统认知相反,即使在不抵抗阶段,蒋介石也纵容了蔡廷锴第十九路军对日军进犯上海的反击行为。实际上,中日必有一战是蒋介石历来坚持的判断,让他最终做出应战选择的关键点正是七七事变。拉纳·米特从客观和主观角度,对七七事变之时蒋介石的策略变化做了详细分析。他所引用的蒋介石日记内容让你直观感受到老蒋的决心之余,甚至还让会你觉得,抗战中的委员长无异于一个自尊、焦虑、激怒难平的“老愤青”。
关注中国抗战“三巨头”的同时,拉纳·米特也没有忽视普通民众。《新民报》记者张西洛在重庆轰炸中的亲身经历、基督徒杨夫人逃离上海后的颠沛流离以及重庆政府视察员张仲鲁在河南饥荒中的血泪见闻,都是中国普通人为坚持抗战所付出的代价。拉纳·米特通过他们让你直视浩劫,信服于他对中国抗战贡献的高度评价。
其次在国际政局的层面上,中国人的抗战被西方长期忽视。究其原因,我们一方面不能排除冷战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早在中英美于珍珠港事件之后真正结盟时,西方盟国就将中国当成“恳求者”,一个正在等待救援的“被打垮了的国家”。对此拉纳·米特指出,如果没有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在1937~1945年间牵制住50多万的日本士兵,他们很有可能转战太平洋战场甚至苏联。整场战争里,中国所遭遇的损失不可估量,死亡人数高达1500万~2000万,民国时期刚刚起步的经济发展也被破坏殆尽。抗战使中国直接在战后成为一穷二白的国家,然而即使民生凋敝,政治中心从南京一路转移到重庆和延安,中国人仍坚持不向日本投降屈服。
拉纳·米特对中国抗战精神的褒奖并非空穴来风,他用史料证明盟国对国民党的援助实际上捉襟见肘,他们也并未给与中国作为平等伙伴应有的尊重,然而却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反法西斯事业而战。蒋介石曾愤愤评价中国与盟友的关系:“甚以弱者遭遇拐子流氓与土霸可叹也。”无论它们如何声称自己是友非敌,都不过“以汝为俎上肉。”为什么蒋介石会如此愤怒?拉纳·米特同样也在书中分析了中英美具体的矛盾和摩擦。他一语道破了盟国怠慢中国的动机:为了执行欧洲优先的战略,英国人和美国人希望造成一种印象,让人觉得中国没有付出多少努力就成了重要盟友。
最后在当代现实层面上,拉纳·米特他认为今日剑拔弩张的中日关系和中国人的反日情绪都是那场战争的遗产,甚至可以说抗日战争塑造了当代中国,并且影响到今天中国人独特的民族主义和抗战精神——例如国人开始重视国民党的抗日努力,对其老兵进行抢救式的采访和口述记录;例如这种民族主义情绪还弥漫在影视剧等流行文化之中…… 拉纳·米特同样注意到抗日战争使中央政府在西迁的过程中,边陲的人民被纳入国民党的怀抱;“统一中国”的信念也在民众四散逃亡的时期刻入国人心中。总之,作者对于这一层面的论述十分精彩。历史喵由衷佩服这位印度裔英国人,因为中国学者对西方的了解恐怕极少能够达到拉纳·米特探索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深入程度。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为中国所做的正名于国人而言是一种慰藉,但它的作用又不仅仅如此,因为本书所描述的国际、国内真实图景将颠覆你对抗战史的众多认知,当你再次谈起这场战争的时候,通过本书你会谈论得更多。
抗战中的中国人和他们的同盟,是《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讨论的重点,但日本人在战争中的内心世界和行为驱动力同样是人们不断探索的领地。然而,日本人的心声由他们自己讲述是否会更加真实呢?今年的重磅新书《日本人口述“二战”史》就是一部让日本人亲自为你释疑的作品,我们将在下期公众号文章《七七事变周年祭||当我们回首抗战时,我们还会看到什么?(下)》中向你介绍本书。